
人民日報海外版整版關注朱子學與全球文明對話大會暨第四屆考亭論壇
10月23日,人民日報海外版地方之窗版整版刊發報道,關注在福建省南平市舉辦的朱子學與全球文明對話大會暨第四屆考亭論壇。大會以“發揚朱子文化時代價值 促進全球文明互鑒共生”為主題,吸引了海內外儒學與朱子學相關領域專家學者、朱子后裔代表、國際儒學聯合會執委會成員等嘉賓約200人參會。海內外嘉賓通過分論壇、圓桌會議、深入福建南平多個研學點位等方式,感受朱子文化的傳承保護與發展。

朱子學與全球文明對話大會暨第四屆考亭論壇在福建省南平市舉行
發揚朱子文化時代價值 促進全球文明互鑒共生
本報記者 劉曉宇

圖①:位于武夷山國家公園的朱熹園(武夷精舍)門樓。
陳 穎攝
圖②:朱子學與全球文明對話大會開幕式。
羅光耀攝
圖③:在位于南平市建陽區莒口鎮馬伏村的寒泉精舍,專家學者體驗虛擬學堂答題。
張行健攝
圖④:位于南平市建陽區考亭村的考亭書院,是朱熹晚年講學之地。
莊金壽攝
圖⑤:位于南平市建陽區黃坑鎮九峰村的朱文公紀念館。
吳大灼攝
2021年3月,習近平總書記在福建考察時,來到武夷山朱熹園,強調“要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以時代精神激活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生命力。要把堅持馬克思主義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有機結合起來,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
遠山如黛,茶香悠長。10月18日至19日,中國社會科學院、國際儒學聯合會、福建省人民政府聯合主辦的朱子學與全球文明對話大會暨第四屆考亭論壇在福建南平舉行,大會以“發揚朱子文化時代價值 促進全球文明互鑒共生”為主題,吸引了海內外儒學與朱子學相關領域專家學者、朱子后裔代表、國際儒學聯合會執委會成員等嘉賓約200人參會,推動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助力中國式現代化、促進文明交流互鑒。
為現代中國政治文明、社會治理和思想秩序的形成提供深遠啟示
在歷史上,朱熹承接孔孟儒學一脈,其思想兼容并包,具有鮮明的創新精神。在宋代,朱子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先秦儒學思想,把孔孟之道再一次推向時代理論的高峰。如今,朱子文化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八閩文化的重要標識。
在本次大會上,諸多嘉賓學者暢談傳承以朱子文化為代表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堅持運用好“兩個結合”。
“朱子不僅是一位思想家,更是一位文化的建設者,他用實踐詮釋了‘以理化人’的信念,為現代中國政治文明、社會治理和思想秩序的形成提供了深遠的啟示,朱子文化更是把中華傳統文化推進到一個新的階段,其蘊含的求真精神、道德理性、家國情懷,至今仍是我們文化自信的深厚根基與創新發展的不竭源泉。”在18日上午的主旨報告中,中國人民大學校長林尚立表示,“中華文明具有突出的連續性、創新性、統一性、包容性、和平性。朱子文化正是這種文明特質的集中體現。它強調以理相融、以和為貴,主張文明共生、萬物并育,其中蘊含的天下情懷與和合智慧能夠為當代中國推動‘四大全球倡議’、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提供有益的思想資源。”
在主旨報告中,中央民族大學教授、國際儒學聯合會副會長蒙曼以朱熹的三句名言作為引子,點出了朱子文化的當代價值——永遠學習、節制欲望、相互包容。其中,“等閑識得東風面,萬紫千紅總是春”的詩句,令蒙曼感觸良多:“這在今天可以理解為文明的相互尊重相互包容。每種文明有自己的路徑和格局,最好的相處方式絕不是用一種文明取代一種文明,而是萬紫千紅總是春……這是世界文明最需要的態度,也是儒家文明的基本特征和重要貢獻。”
“朱子學在嶄新的哲學詮釋視域下,不再是壓抑的教條,而是一種富含‘交往理性’‘差異哲學’與‘共同體倫理’的寶貴資源。”國際儒學聯合會副理事長、慈濟大學教授林安梧表示,展望發揚朱子文化的時代價值,在于激活其與現代性、與全球其他文明對話的潛能,使之成為促進人類文明互鑒共生、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重要智慧源泉。
在大會上,專家學者還深入了解了福建省近年來在深刻領悟“兩個結合”方面的主要舉措——
福建以“融通朱子文化,夯實文明根基,不斷開辟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新境界”等為主題,先后舉辦了三屆考亭論壇,深刻闡釋了朱子學鮮活的時代價值;與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簽訂《朱子文化傳承發展長期合作框架協議》,并共同舉辦“兩個結合”重要論述學習研討會;繼續加強宋明理學中心建設,并出版《朱子文化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等書籍;推動國際儒學聯合會在考亭書院設立全國第四個國際性儒學研修基地——“朱子研修基地”,并通過整合專家資源、深化學術研究、聯合推廣傳播等,進一步培育和打造好以推動朱子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
為中華傳統文化的全球傳播開辟新陣地
朱子學不僅深刻影響了中華民族思想文化,還跨越民族和地域,傳播至許多國家和地區,時至今日依然具有影響力和時代價值。在本次大會上,不少國際政要、專家學者對此發表了見解。
對于塞舌爾前副總統文森特·梅里頓來說,朱子思想是領導者可以借鑒的實踐指南。“朱熹強調,個人修養與治國理政密切相關。一個國家執政者與官員的品行操守,往往決定了該國的道德風貌與政治風氣。由此,我深受啟發:當公共服務以道德為根基、以自我修養為準則,它便能成為推動國家進步、造福人民的變革力量。”文森特·梅里頓說,“朱熹所強調的修身養德、道德領導力以及人性本善的理念,為世界提供了寶貴的‘糾偏’之道,提醒我們在治理、外交與國家共處方面,必須以德行和尊重為根基,秉持理解與和解的精神。”
對于韓國學者樸洪植來說,東亞共通的儒家文明是他的關注點。“儒家文明是東亞人血脈中流淌的文化基因。”國際儒學聯合會副理事長、大邱韓醫大學榮譽教授樸洪植說,“世界正轉變為東西自由溝通的有機整體,人類生存與發展需要儒家文明與西方文化的協調。我們需要相互承認文化的普遍性、特殊性與主體性,儒家文明與朱熹哲學將能為人類繁榮提供創造性的里程碑。”
美國學者田浩則將關注點放在了跨文化研究和交流上,他表示:“我們都期待在當今中國和其他國家文化交流的背景下更多地了解朱子文化。今天的論壇可以說是東西方幾個世紀以來相互學習、共同探討雙方文化異同的又一個新成果。”田浩表示,要正視彼此文化中的多樣性、復雜性及其意義,在強調文化差異的同時,也要注意到彼此解決類似問題的不同方法,以及對共同價值觀和目標的追求。
如何讓朱子文化走向更廣泛的“世界輿論場”?對此,阿塞拜疆籍學者、北京外國語大學亞洲學院阿塞拜疆語教研室主任阿格申·阿利耶夫有自己的思考:“小語種翻譯的特殊性也為朱子學的本地化傳播提供了獨特路徑。當前,隨著‘一帶一路’倡議的推進,共建國家的朱子學研究正在興起,這為中華傳統文化的全球傳播開辟了新陣地。小語種翻譯不僅是語言轉換的技術問題,更是文明互鑒的重要實踐,它既面臨著比大語種更嚴峻的跨文化挑戰,也承載著促進文明平等對話的特殊使命。通過加強翻譯人才培養、建立術語數據庫、推動國際合作等舉措,朱子學的小語種傳播有望成為連接中國與世界的文化新紐帶。”
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當代中國發展密切結合起來
青年是文化交流的先鋒,對新事物有著較強的理解力,對廣闊天地有著強烈的探索欲望與熱情,是中華文化國際傳播的重要一環。本次大會上,專家學者就朱子文化在青年中的傳承發揚發表觀點、分享經驗。
“朱子的理學創新也啟發我們,做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創新與文明的交流互鑒,需要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當代中國發展密切結合起來。”在主旨報告中,北京師范大學副校長、國際儒學聯合會副會長康震表示,北京師范大學中國文化研究院|京師書院特別推出了“中國思想與現代文明”青年研習項目,以文明的交流互鑒為目的,精選世界各國青年英才,向他們介紹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與思想智慧,并在與世界文明的交流對話中闡述中國思想的魅力。項目舉辦10年來,共吸引了5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近400名國際青年學子的參與。
當前,AI大模型發展如火如荼,如何利用好這一獨特資源,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以多種語言廣泛傳播,是埃及籍青年學者、北京大學外國語學院阿拉伯語系助理教授高山的研究方向。在以“文明交流互鑒與朱子學青年對話”為主題的分論壇中,高山表示,儒家文化蘊含豐富的哲學思想與倫理價值,其核心概念如“仁”“禮”“君子”“天命”等不僅具有語言意義,更是中華文化精神的集中體現。然而,這些概念在阿拉伯語翻譯中往往因譯者的文化背景、哲學立場和語言策略的不同而呈現多樣化的表達。青年人才應該投身在技術創新中,優化儒家文化的阿拉伯語表達方式,也為中阿文化交流與傳播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參考。
“中馬兩國雖相隔萬里,但兩國的傳統文化有著異曲同工之妙,都存在以家庭為核心、以社群為紐帶的倫理觀念。”馬達加斯加學者唐磊將目光放在《朱子家訓》的現實意義上,“《朱子家訓》倡導的家庭倫理與馬達加斯加‘和合文化’所蘊含的社群互助精神,既有互通,也能相互借鑒,這對于青年成長成才很重要。”
除此以外,海內外學者積極向大會投稿,大會收錄了70多篇學術論文,分別聚焦“第二個結合”與朱子學的創新發展、全球文明倡議下的朱子文化國際傳播、兩岸朱子學與中華文化認同、文明交流互鑒與朱子學青年對話等主題,深入闡釋,鞭辟入里。大會還設置了4場平行分論壇和1場圓桌沙龍,促進不同學科、不同代際、不同文化背景學者之間的深入交流。
“福建將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文化思想,認真踐行全球文明倡議,用心用情抓好朱子學的傳承與創新,更好展現新時代八閩文化的氣韻和風采,努力為推動人類文明進步和交流互鑒作出新貢獻。”福建省委書記周祖翼表示。
海內外嘉賓點贊朱子文化傳承保護與發展
從歷史中汲取智慧 應用于全球治理
本報記者 劉曉宇
武夷山下,滿目翠綠,高朋云集。
今年是朱熹誕辰895周年和宋明理學研究中心成立20周年。數百年來,朱熹深刻改變了儒學的形態,又通過以朱子學為核心的宋明新儒學深刻改變了中國歷史和中華文明。同時,朱子學獲得廣泛的傳播,還跨出國門走向世界,尤其是走向東南亞。朱子學對韓國、日本、越南、馬來西亞等東南亞社會產生了深刻的影響,說明朱子學的理論內涵存在魅力,能夠在思想的市場上贏得主動,也說明中華文明擁有較強的影響力和感召力。
帶著這樣的思考,在朱子學與全球文明對話大會暨第四屆考亭論壇期間,海內外嘉賓通過分論壇、圓桌會議、深入福建南平多個研學點位等方式,感受朱子文化的傳承保護與發展。
作為和中國同屬東亞儒家文化圈的韓國,朱子文化在歷史上對其影響深遠。韓國建國大學哲學系教授鄭相峰在分論壇發言中肯定了朱子理念中“理一分殊”在現代社會,尤其是在數字化時代的價值。他認為,這一理念經過現代詮釋,依然能作為人類認同存在本質、實踐互愛精神的理論基礎,使朱子學展現出參與全球對話、回應人類共同問題的當代潛力。
對于印度尼赫魯大學中國與東南亞研究中心教授、國際儒學聯合會副會長狄伯杰來說,朱子理念中“推己及人”“平等”等觀點,對國家交往啟迪深刻。他表示,當前,世界之變、時代之變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開,人類的利益、愿望和命運交織在一起,面臨共同的挑戰,需要共同的解決方案。朱子對自我修養的強調,對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看法以及對推己及人、平等相待交往倫理的倡導,都為種種不確定性提供了價值錨定。
印度尼西亞和諧文化基金會(大道文化研究院)會長黃愿字,更加關注從歷史中汲取智慧,并應用于全球治理中。他表示,朱子文化在吸收借鑒儒、道、佛思想過程中實現了守正創新,揭示這一過程對各文化文明在交流中取其精華、豐富自身以推動構建多元共生的文明和諧格局注入深厚的精神力量。“朱子文化所強調的‘存天理,遏人欲’的平衡智慧,為全球治理提供了重要的倫理參照,啟示我們,國與國之間應在尊重彼此核心價值與共同人性的基礎上,超越零和博弈的思維局限,攜手構建一個更加和平、美麗、共生共榮的世界秩序。”黃愿宇說。
與此同時,近年來,福建省在加強朱子文化遺存保護方面舉措頻出——設立福建省朱子文化(南平、尤溪)生態保護區,打造內容豐富、體系完整、自然生態與文化生態有機融合的朱子文化傳承發展空間。開展朱熹系列文物專題調查和朱子文化遺存普查,共登記朱子不可移動文物100余處,編纂發布《朱子福建史跡圖集》《朱子閩北行跡圖》等。強化修繕保護,對朱子社倉、興賢書院等重要文物進行修繕,開展武夷山五夫里古街整治,完成屏山書院遺址考古發掘。加強朱子文獻典藏、整理與保護,依托考亭書院,建設朱子書房,珍藏一批朱子理學研究的古籍和精品圖書。
在國際儒聯第七屆執委會副理事長林安梧看來,當前正是推動朱子文化從典籍走入現實生活的關鍵時期。林安梧指出,在全球視野下,朱子學中“理一分殊”的理念,為文明互鑒提供了重要資源。“我們追求的是多元互濟、和而不同的文明圖景。朱子思想中既有普遍性價值,又尊重地方性與差異性,這正是當前全球對話中所需要的智慧。”
- 上一篇:愛拼會贏奮勇爭先!人民日報點贊福建省黨員干部在產業發展和改…[ 10-21 ]
- 下一篇:沒有了!












